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媒体报道 /

【焦作晚报】【姓氏文化】 武陟县高村张氏源流述考

2025-03-08


2025年03月07日焦作晚报“德孝之乡小董专刊”第38期

61031bcc29f69758d24214a09f0bbf4

【姓氏文化】武陟县高村张氏源流述考

□王保友

       武陟县小董乡高村是由张高、邢高、李高、杨高、郭高、崔高等7个自然村组成的行政村。高村现有张氏600余人,均系赵国汉景王张耳之后。西汉开国功臣张耳,汉初诸侯王。项羽分封诸侯时,立为常山王,归附汉王刘邦后,被加封为赵王。逝后谥曰景王。

3dd3f086a063b39e5fc52073b4e6b9c

张姓渊源

       主要源自姬姓及其他改姓等,张挥为始祖。张是擅长制造弓箭的氏族崇拜的原始天象图腾,进而成为氏族名、地名和姓氏。

高村张氏溯源

       《武邑大高村张氏族谱》《重修张氏宗祠记碑记》载,元世祖至元五年(1268年),张氏兄弟多人,自赵国邯郸清河郡始迁兹土,后散居获嘉县张家堤、博爱县小尚村、沁阳市葛村。始祖廿八公,则居武陟县大高邨(即张高村,现属小董乡高村)。

高村张氏宗祠

       始建于明代,原有薄田30余亩,祠内房屋16间(正堂3间,东西厢房各5间,山门3间),建筑古朴颇具规模。抗战期间,曾被用作河南省第四行政区督察专员张敬忠(武陟县西小原村人)的行署指挥部(受访人张德渊自称见过指挥部的牌子)。1945年,张氏宗祠被日寇付之一炬,仅存已过火的山门(下客位,船头样建筑)。

       1951年,族人筹措修祠。1953年至1957年,修葺山门,新创正屋、西厢房、东厢房,宗祠复具规模,后曾用作学校、油作坊等。因祠堂日渐残损,1995年翻修山门屋脊瓦面,2018年翻修东厢房,2001年拆除正堂重建。2021年,拆除西厢房,翻修东厢房,雕梁画栋,硬化地面,山门前修一小篮球场,占地5亩许的家祠,焕然一新。

张氏历修族谱

       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冬初修《张氏族谱》载,前谱散失尽净,“自元初迁居兹土,嗣后支派繁多……,前十二代岂系无谱,乃世远年湮兵燹,家乘失传,碑碣无存。”民国九年(1920年)二月,再修《张氏族谱》。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三修族谱。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四修族谱。抗战胜利前夕,驻高村日军败退,火焚祠堂,祠中原绘松轴挂谱、立谱悉数被焚,卧谱烧毁三部,仅存一部,而世系尚清楚,昭穆不紊乱。1986年续谱时,乃“重绘松轴,悬挂祠中正厅,并于东西两壁,仍绘松图,系以葡萄藤,便利后世子孙登录世系之用”。

张氏世系脉络

       自元初迁居高村,张氏始祖廿八公至9世祖失谱无考。自10世天保、天佑兄弟两人续谱,11世为宗字辈。天保传子宗孔、宗孟、宗征、宗义。天佑传子宗鲁、宗仁、宗言、宗信。12世为国字辈,依次有国印、国荣、国华、国太、国士、国成、国明、国孝、国贞。13世至19世,分别为计、世、惟、含、永、守、逢。20世之后辈字,“克明峻徳、长发其祥、自宜保之、同登福堂、凯庆建勋、喜训献忠”。现已传至自字辈。现时最年长者23世德字辈张德宇,93岁。

主要迁居地

       受访人张全有(族名张德政,23世)、张长杰(24世)等称,张氏第14世至21世的主要迁居地,有武陟县马村、南官庄、东尚村、大油村、北樊村、塚头村,修武县石庄村、小梁庄、罗堡、金炉村,沁阳县蒋村,焦作市余村,泌阳县沙河店,河南清水东野鎮等。

本族名人

       受访人张德渊(身份证名张小孬,族正,23世)称,第14世祖张永安,系清代大学士,传子守仁、守礼、守智、守信。

       第24世张长仁,字久寿,笔名张苏,中医世家,检验技师,诗书画艺俱佳,现逾90岁高龄。系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作家协会会员,温县书法家协会主席、京剧协会会长、东明书画院院长。主要著作有诗集《含羞草》《画梅吟》,书法集《张长仁书法集》。

       革命烈士张明怀、张明忠,太行军区战士,分别于1946年、1948年牺牲于修武县薛河。张坷垃(谱名张德修),沁河支队班长,1943年牺牲于焦作东。

     上图 张氏宗祠近景 马利萍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