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1
位于武陟县沁河北岸的小董乡北王村,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御宴鼓”(又名吉祥鼓、抬鼓,俗称家事歌)名闻豫西北地区。相传是为欢迎明末农民起义、闯王李自成入怀府之地而创立的一种鼓乐。
蕴涵淳厚北王民风的“御宴鼓”,古朴凝重、刚劲激昂,计有10路鼓谱,鼓乐阵容可达160人。每一路鼓乐打法,自成体系,各具特色,路路相套,循环不息。鼓乐谱颇富古怀川府地域特色,蕴含周易八卦、阴阳五行、佛道等哲理,旋律急缓有秩,高潮迭起,强悍有力,扣人心弦。演奏乐器则有抬鼓、大镲、马锣、小云锣等,声若惊雷龙吟,气势威武雄壮,大气磅礴。“御宴鼓”还融入了小董当地流行的武术套路,鼓乐现场,场面恢宏、威武、壮观。
旧时,“御宴鼓”演出时,白天行乐,八杆火铳开路打场,乐队仪仗,七彩龙凤锦旗开道。晚上,出鼓时,大红纱灯绚丽多姿,喜庆气氛浓郁,具有鲜明的中原民俗特色。
明末,闯王李自成求贤若渴,派其谋士、开国大军师宋献策,奔赴各地访将,得悉武陟县北王村的谢汝恩(绰号“豁鼻老三”)乃非凡布衣,智勇双全。谢因用檩条挑两只眼篓担煤,传为佳话,方圆百十里,皆知其神功巨力。宋谢相见、寒喧后,说明来意。热情好客的北王村父老乡亲,以贵宾之礼相待。汝恩以高堂严父风烛残年,婉言拒邀。宋献策虽未邀得谢汝恩出山拜将,但也惊叹北王村惊天动地、旋律昂扬的欢送锣鼓,为百姓列队相送的盛情所动,频频赞曰:“此处人杰地灵之所也!”
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改西安为西京。他率众经河南、山西,向北京进军,一路上百姓箪食壶浆,拥师劳军。当大军到达武陟县北王村时,李自成设宴庆功,鼓舞士气,抒发豪情,命北王村锣鼓与军中乐工相携助兴。但见锣鼓声,时而舒缓,如远山滚雷;时而激昂,如火山爆发。感同身受澎湃、激昂的锣鼓气氛后,李闯王乐不可支,遂将北王村的锣鼓赐名“御宴鼓”。从此,北王村的“御宴鼓”,在豫西北一带广为流传。
“御宴鼓”以鼓为主,集打击乐器大小锣、铙、镲、罄钟等为一体,表演者少则十人八人,多则几十人乃至数百人,打起来热烈奔放,抑扬顿挫,节奏明快。百十个村民身着彩装,排成方阵,手持各种乐器,人人各有定位,蓦然一声令鼓,打破开场前的宁静。鼓乐人充满活力的灵动身影,绚丽服装间闪露的清扬眉宇,细碎脚步轻云般慢移,旋风般急转,忽而双眉紧锁,忽而哭颊粲然,忽而张目远视,淋漓尽致的表演,浑身的解数,尽情尽兴绽放中原民俗艺术火花。及至近现代,“御宴鼓”逐步演变为节庆、庙会、喜宴、祭祀、拜祖、开光庆典等民间鼓乐形式。
北王村还流传下来一种源于明末清初的独特民俗----大年三十游浪,一则因战乱不断,匪盗四起,村民聚集游走于街巷,震慑和防范匪盗进村入户,保障村民平安祥和欢度新年。二则寓意驱赶年兽,祛除瘟疫。每年的大年三十除夕夜,村民点火把、敲锣打鼓,自发相聚汇成游浪队伍,窜走于村中街巷、寨口(古时村四周有寨墙)庙宇,直至五更时分,方才解散回家放鞭炮、吃饺子。富裕人家还会拿出一些年夜供品,摆在街上,供流浪人群果腹。
图一:北王村村口牌坊
图二:北王村村民谢平心(右一)及村民表演“御宴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