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媒体报道 /

【焦作晚报】贾村谢氏双非遗 饴糖膏药誉怀川

2023-10-13


 2023年10月13日《焦作晚报“董永故里小董专刊”(总第11期)  

22

贾村谢氏双非遗 饴糖膏药誉怀川

25

       武陟县小董乡贾村4000余人,有12个姓氏,唯独没有贾姓。谢氏族众占全村九成人口,人才辈出。谢文清是新中国广播电视电影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广播电视部、广播电影电视部原副部长。谢心宝任职重庆市审判委员会主任期间,审理过白公馆、渣滓洞等重案。谢世秀受到过毛主席的接见。谢荣征被某志愿军党委誉为“人担架”,荣获解放勋章。

       驰誉怀川大地的“”酥香芝麻糖、“积善堂”谢氏拔毒膏等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也都出自谢氏一族。

       经生麦芽、蒸米、醣化发酵、熬糖稀、手工拔糖等工序,“尊古炮制”制作的芝麻糖,香、甜、酥、脆,补肝肾、益精血、健脾胃、润肠燥、润肺止咳。每逢春节,置办年货的人们总要买上几袋芝麻糖。每年农历正月二十四,贾村举办“大糖会”,方圆百里,少长咸集,人流簇拥。豫北、豫西北、鲁西地区的糖商云集。贾村各家糖房竞相亮出绝招,角逐“糖王”。6米长的糖王;长4米、重6公斤的新糖王;长4.5米、重8.8公斤的“大糖王”,刷新逐年记录;更有直径10厘米、长4米、重9公斤的“糖王王中王”,堪称一绝。央视新闻联播和省、市、县电视台的现场报道,使得贾村芝麻糖声名远播。

       早在西周时,武陟县(旧称怀县、怀邑、覃怀)曾有奇人,在灶糖上粘芝麻,扭成不粘牙的8字麻花状,成为王公贵族的膳食。相传汉光武帝刘秀曾在武陟扎营盘,建“怀宫”,挫败王莽,肇始中兴大业。称帝后的刘秀难以割舍芝麻糖缘,多次巡幸武陟。但逢行宫欢宴饮酒,则以贾村芝麻糖为佐餐,且吟怀邑怀邑,米麦之俗。大快朵颐(汉高祖《大风歌》)”,且诵“王之膳饈共饴盐(《周礼》)”。饴,即麦芽糖。

        清朝雍正年间,贾村谢氏芝麻糖即为贡品。深谙“药食同源”医理渊源的贾村谢氏糖房,传承下来的“灌糖”,馅料里不仅有芝麻、白糖、花生碎,还有丁香、肉桂等21种中药材。可谓小小芝麻糖,大有乾坤。

       贾村谢氏族众沿袭家庭作坊生产模式,继承米麦醣化发酵的芝麻糖制作工艺,是豫西北非遗的瑰宝。贾村“积善堂”的谢氏拔毒膏,亦是焦作沃土上一粒非遗明珠。

       明初,朱元璋血洗怀庆府,遍地哀鸿。贾村谢廷栋在外避难,归家途中救得一位奄奄一息的老者。经细心照料、熬汤洗浴,康复后的老人拿出黑黄两种膏药对应病症的方剂、制法,还有随身携带的《金丹经》《黄金策》医著和熬制膏药的家什,执意相赠。黄膏药俗称“拨毒膏”,以松香、乳香、轻粉、红升丹、白降丹、寸香、潮脑等20种药材加工熬制,活血化瘀,消肿疼。黑膏药以硫磺、弥陀僧(炼金炉炉渣)、木瓜等16种药材,用铜碗熬制而成,专攻湿毒,治湿疹、疱沙、湿毒疮、糖尿病引起的下肢溃烂。

       谢廷栋以道士炼丹方法熬制的膏药,治疗无名肿毒、外伤、乳腺炎、腮腺炎、糖尿病等,堪称奇特神贴。清道光初年,候补直隶知州、武陟县令栗毓美盛赞谢廷栋“真乃积善之家”,遂曰“积善堂”。道光皇帝曾传谕县令粟毓美,为谢家建造大碑楼,以彰显谢氏世代治病救人、行善积德的懿德高风。

       谢氏拔毒膏传承人谢小金说,谢氏后裔继承祖训,治病少收钱,甚至不收钱,治疗疮伤骨伤,方有“谢善人”美誉。为让后裔不忘祖德,谢氏祠堂每年必拜祖祭师,该村有韩文公庙,香火颇盛,是将“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视为护佑一方的神明。

上图 贾村谢氏宗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