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13
2024年4月12日《焦作晚报》“董永故里小董专刊”(总第19期)
明初名将耿再成 与耿村村名考
武陟县小董乡北耿村总人口1264人,居民主要有柴、谢等9个姓氏。
清朝前期,柴氏兄弟二人从武陟县东关迁来,取名柴庄,柴耿村。1954年,柴耿村与北耿村合并为现在的北耿村。村内现有清乾隆、嘉庆年同历修的老君庙(县级文物保护点)和柴氏、谢氏宗祠等遗存。
当地民间传说,元朝末年,任职南方某地地方官的耿泽成,以自己俸薪购买米粮放赈,救济遭遇大水灾的难民。朝廷以其收买民心,想图谋造反为由,罢了其官职。耿泽成遂流落到武陟县城西北15公里处的小董集附近,流寓墨荒。时值朱元璋率民起义,耿泽成投其魔下,南征北战,屡立战功。大明政权建立后,耿泽成被朱元璋封为枢密院判官。耿泽成身处宦海,深知伴君如伴虎,故而辞客归耕。因耿泽成系元朝旧臣.朱元璋顾虑其存反骨之心,下诏要他进京赴宴,意图将一干功臣悉数处死。觉察到异样的耿泽成遂率家眷潜逃。同村的其他人害怕受到株连纷纷逃散,极少数人难舍家财不肯逃走,后唤作留后村(现武陟县三阳乡留后村)。耿泽成全家向西南方向潜逃,择荒无人烟之地,垦荒,隐居,繁衍生息,后唤作耿泽成村,俗称耿村。清康熙年间,以方位分称北耿村、南耿村。
查阅《怀庆府志》和历代《武陟县志》,虽未发现耿泽成的相关记载,却意外发现他与耿再成(见《明史》《明太祖实录》《国朝献征录》)的履历极其相似。豫西北方言中,“再”与“泽"发音几乎相同。莫非,耿泽成与耿再成是同一个人?
耿再成(?-1362年),字德甫,安徽凤阳府五河县人.元末明初将领,开国功臣,是朱元璋起兵打天下时的明朝开国功臣,“准西二十四将"之一,因征战有功,历枢密院判官。《明史》又曰:“再成持军严,士卒出人民间.,蔬果无所捐。”
嘉靖癸卯科进士、广东布政参议黄金(号莘溪,董田人)所撰《泗国公耿武庄传》称:“少以勇力折行辈,及长,识见洞达……戊戌十月,升江南行枢密院判官,阶镇国上将军……军中旧降,苗帅贺仁德,李祐之,煽其猺蛮数千为乱。再成方与客饮.闻变,即上马,收战卒不满二十人迎贼,骂曰:俘贼,国家何负于汝,反邪,速解甲降,不降,吾斫汝万段以报国,汝谓吾剑不利邪。贼怒,欲犯之,再成运剑连断数槊,贼将共围之,中数十矢,遂坠马,骂不绝口而死。”
其他史籍中,关于耿再成死因的记戴颇为简略。一则,金华苗帅蒋英等叛变,杀胡大海,处州苗帅李祐之亦叛,再成正陪客吃饭,闻变上马,迎战,受伤落马,不屈死。二则,后苗帅李祐之作乱,再成仓卒迎敌,为贼刺杀。三则,因降将贺仁德、李祐之贩乱,遇害。
不难看出耿泽成就是耿再成,差异在于死因。耿再成死后,如果确实葬于武陟,地方史志为何没有收录或记载?
由此,我们不妨大胆推测,曾任南方地方官的耿再成,作为元朝旧臣,辞官后隐居于武陟县小董镇北部村庄,因恐遭朝延追杀,被迫逃离,另择某处荒地而居。此后,耿再成离开武陟,追随朱元璋建功立业,官至枢密院判官。因降将贺仁德、李祐之叛乱,仅率极少手下迎战.终因寡不敌众,为叛将所杀。朱元璋“上命以衣冠改葬再成于金陵聚宝山,追封高阳郡公……乃赠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荣禄大夫,柱国、佥大都督府事,加封泗国公”,谥武壮。
上图北耿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