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媒体报道 /

【焦作晚报】大陶村乡土记忆

2024-05-10


2024年5月10日《焦作晚报》“董永故里小董专刊”(总第20期)


大陶村乡土记忆

王保友


第20期_副本


a3fb952d7fa24e3a9fc2211a7276b02_副本

       武陟县小董乡大陶村,因古时所设沁河渡口而兴,建制德川镇。元末明初,朱元璋所率明军收复元军帖木儿所部据守的沁河南岸斜布街,尤受民众拥戴。退守沁河北岸的元军残部密谋报复,拟定炸开沁河南堤,水淹斜布街。消息走漏后,民众慌乱不已,连夜过河逃到沁河北堤,蛰居之所被叫为大逃村、北逃村。没有逃走的人将斜布街改称逃村,后避“逃”为“陶”,就有了沁河南北的两个陶村。亦有传说,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因沁河决口,集市衰败,村民在沁河滩地建窑,烧制砖瓦、陶瓷,渐成气候后演称为陶村,沿袭至当代。改革开放时期,沁河南岸尚有西陶乡,亦有陶村、西陶、北东陶、中东陶、南东陶等村庄。为表示区别,小董乡陶村易名为大陶村。

       明代的大陶村是一个坐南朝北的自然村,背靠“椅子形”沁河堤形,居住有三户享有世袭封号的本土孙家。山西省洪洞县孙氏兄弟两人奉旨迁民,老大孙盛广看中此处风水,定居后成为新迁孙氏的始迁祖。始建于清康熙六年(1667年)的孙氏宗祠,呈头三尾三中间七的建筑格局,房屋层次错落有致,颇具凤凰展翅形制,更借所植两株大梧桐树寓意,名曰凤凰村。抗战时期,祠堂被日寇焚烧殆尽。现时复建的孙氏祠堂由著名书法家唐玉润、王耀邦等题写匾额、楹联,祠内陈列24孝图、孙氏起源等。

       旧时,村中有兴善寺、祖师庙、董景奶奶庙、孙氏祠堂、霍氏老宅、文昌阁、土地庙等。兴善寺始建于唐朝贞观年间,有大佛殿、关圣殿、王灵宫、药王殿等。清代,沁河溃坝,家园被毁,民众聚于村中高岗处的兴善寺。水去后,灾民取兴善寺之善意,逐渐形成北归善村、南归善村。兴善寺现仅存八棱九层石灵塔残件与少许碑刻。

       村中尚有董景奶奶庙,始建年代虽无可考,但村内耆老有传,原庙占地数亩,有大殿、厢房、山门、神女金身塑像。但逢农历二月初六神女董景生辰日,祭拜盛况空前。碑载,董姓太仓官获罪,狱吏将之解京。他的幼女董景聪慧至孝,随父进京,上书朝廷,愿入宫为奴,代父赎罪。“上感其孝,免其父刑,后世追念建庙以祀”。

       《重建祖师庙记》碑记载,创建于清康熙中期的祖师庙,供奉玄武祖师、周公桃花。日寇占领武陟期间,惨遭焚劫。2015年重修后,建有主殿、配殿、僧房等。

       霍家老宅(现存主屋、东西厢房)建于清朝咸丰六年。坊间传说,沁河决堤时,唯独霍家老宅没有被淹。院内积水一米多深,七天未退,但墙房安然无恙。

       大陶村是红色革命老区,为开辟中共修陟县小董游击区的革命斗争,大陶村孙发俊、高村张明柱(历任修武县县长、平原省治蝗站站长)、西尚村刘三阳(革命烈士,3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焦作英雄模范人物)等人返乡,斗地主,分田地,建立革命武装。1946年9月18日,趁我党大批骨干备战上山,仅有少数同志留在拉锯区之际,盘踞在武陟县木栾店的反动分子血洗大陶村。村农会主席孙绍斌、孙绍水被铡刀分尸。孙三德、孙占和当夜战死,还有十几位战士也遭杀害。1947年,首任村长孙发俊被俘,在木栾店被敌铁丝穿透锁骨,铡去双脚,英勇就义,年仅31岁。1972年,大陶村建成烈士纪念塔。

上图 大陶村孙氏宗祠内景。

(本版照片均由张明伟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