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27
2024年9月27日焦作晚报“德孝之乡小董专刊”第30期
【姓氏文化】武陟县小董村张氏源流述考
上图 张氏家谱
(图片由王保友提供)
“自古小董出名医”。武陟县小董乡小董村,有汉孝子董永董大夫悬壶济世;有明代医学家张景岳裔孙,承继绝学;今有张姓族众赓续医脉,开设专业医疗机构,钦誉海内外。小董村现有张姓人口200余人。
一、张姓姓源
张姓是多民族、多源流姓氏,最早见于东汉《风俗通·姓氏篇》。主要姓源有三:一是源自姬姓,上古黄帝之孙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二是出自黄帝姬姓后裔。春秋时晋国大夫解张,字张侯,后代以其字命氏,属于以字为氏。三是源自赐姓或他姓、他族改姓。
二、张姓朔源
2014年3月所纂小董村《张氏族谱》:陶村(今武陟小董乡大陶村)老坟位于陶村西300米,闸口东北30米处。清初(族谱勘误印作明朝嘉庆年间)移居陶村。张氏坟茔勒石有示,陶村张家有老三门。第二门后人张汝贤,为移居陶村西邻之小董村的始迁祖。
三、字辈排序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农耕人家,少有家乘,大多凭藉于口传,难免有厄。现今大多后辈子孙,未按字辈取名,例如《张氏族谱》所载的“忠、孝、正”辈分,存在今用名与谱载名字不符等情况。《张氏族谱》瓜瓞图所示,一世至十五世字辈依次为“汝守起世进,文德天玉敬,鸿希忠孝正”。即一世张汝贤,二世张守仁、张守志。
四、医学传承
张守仁医家一脉,依次有起兴、世则、进全、文合、德仁、天金、玉兰、敬业、鸿澡、希圣等历代传承。据传,该支脉名医迭现,曾给清乾隆皇帝疗疾,为清慈禧太后疗愈噎膈症,予民国肇始人把脉开方。中医世家一脉相承,代代相传,不乏例证。
豫西北地方名医张希圣(1928年-1984年)与夫人时子荣(小董乡南王村人),夫唱妇随,多有声名。长子庚寅(谱名忠杰),1950年生人,曾任部队军医,已逝。次子北方(谱名忠明),1958年生人,二级医疗机构焦作北方肛肠医院创始人,中华医学会新乡市肛肠分会理事,屡获河南地方公认名医、当代名医、中华医杰、河南优秀新闻人物、中华医学临床研究特色专家、跨世纪特色名医等殊荣,获得6项国家专利。三子中海(谱名忠海),1962年生人,与夫人苗桂香女士,毕力创办二级医疗机构焦作中海中医肿瘤医院。四子百金(谱名忠江)。五子百利(谱名忠保)。幼子百成(谱名忠潭),1970年生人,小董村卫生所执业医师。
张北方之子张超,执业医师,焦作北方肛肠医院院长;次子张波,中药师;女儿张佳,检验师。张中海之子张毛毛,执业医师,焦作中海中医肿瘤医院党支部书记、院长,擅长治疗各种鳞状细胞癌与其他恶性肿瘤,主编、参编医学著作多部,系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病因学专业委员会、肿瘤流行病学专业委员会、肿瘤标志专业委员会、肿瘤病理专业委员会、肿瘤传统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马达加斯加驻华大使馆特邀保健中医,焦作市中医药学会中医肿瘤防治与康复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儿媳孙婷婷,中医师;长女张婷婷,焦作中海中医肿瘤医院医务部主任;次女张书梦,焦作市示范区宁郭卫生院医师。张百成之子张帆,原系部队军医,执业医师,现任焦作中海中医肿瘤医院门诊部主任;之女张若雪,武陟县大虹桥卫生院医师。
五、本族名人
张中海,依从祖方改良的治癌新药“开道膏”“除噎散”等,临床应用于北京同仁堂等多家首都医疗机构,为许多高干、要员、明星、巨贾及其家眷,以及海内外知名人士,治愈沉疯顽疾,被誉为“当代治瘤王”。系中国医药教育协会食药安全教育工作委员会第二届常务委员,马达加斯加共和国驻华大使特聘保健专家。
2024年9月27日焦作晚报“德孝之乡小董专刊”第3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