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媒体报道 /

【焦作晚报】【姓氏文化】武陟县小董村王氏源流述考

2024-10-11


2024年10月11日焦作晚报“德孝之乡小董专刊”第31期

第31期

【姓氏文化】......武陟县小董村王氏源流述考

王保友

3acd0f014d0d3f5244785ab3b2f83e2
① 王氏祠堂

       “在武陟县小董乡小董村,现有王姓400余人。只要提起王街、王宅,但凡村子里的高龄老者,都会赞许“人家王姓是小董村的大户人家,祖上也很有名气。家里还走出了一个开国少将哩”。

王姓姓源

       上古时期,夏、商、周三代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王”。王姓即来源于“王”之至尊之位。东周时期,姬晋为始祖。姓源主要是姬姓,周灵王之子太子晋,称王子晋,这支族人遂以王为氏。部分源自子姓、妫姓(研究兵圣孙武者,可知陈、田、孙、王均出自妫姓,本是一家),还有的王姓因少数民族改姓而来。

王姓朔源

       古时,俗传武陟县老城有“七王八宋一道河(何)”等姓。其中,王运通一支所传谱序曰,“王氏世居武陟县城中,最为繁衍……有迁居蕴村者,焉有迁居小董镇也……曾祖只存有进士牌匾,家谱未存,不可考也”。经小董村王姓后裔王国定等,认亲访祖,认定小董村王姓先祖为老城王运通,始祖为王周。

       另据小董村《王姓家族》谱序记载:王运通之后人王周,从武陟县老城西门里小街口,推独轮车卖油,迁居小董村。经子孙繁衍渐成“王街”(1950年后改称二街)。九世王万年曾任官府职员,续家谱、撰谱序,并刻于祖碑明业之碑阴。长门迁坟至村西老坟南边不远处,其他门迁坟至村北祖坟东边的“葫芦套”。北坟之王姓传至21世时,称为“三莹坟”。“三莹坟”传人之11世王东铭、12世王咸中等,共拈十八字,编九字楹联,即“中心延传振兴承先志,大本克全允怀继世长”,垂示后裔,必依十八字辈起名。还将“三莹坟”诸支传人的各自家谱编成册,分门保存。武陟刚解放时,“王宅”后人划为地主成份,被斗争分家产,“三莹坟”一支的家谱被置于“王街”十字火焚。1965年,族内12人参与,王传书执笔,撰成新闻纸本家谱。1966年,该家谱被红卫兵火焚。后又历经数年,撰成现时家谱,交由族长王心法保存。

王姓祠堂

e4d58e847d2a960acd68798849f623e

② 王氏家谱挂谱

       据二门后裔王中朝(1955年生)介绍,解放时因“王宅家”阶级成分不好,祠堂被充公,先后改为小董公社卫生院、小董村大队部、小董村卫生室等(老房现存,为他人私宅)。现王中朝本支,将村内一处三间砖基土坯旧屋改为祠堂,存有家谱之挂谱。

本族名人

       王协中(1845年~1934年),字克一,士绅,有土地100亩,邑人称其“王善人”。其力稼服贾,营棉业,居积怀药,远销国内外,并在香港开设“复兴永”四大怀药商号,生意兴隆。代里人完税,曾捐资2000个现大洋,为村民抵税两年。乐善好施,张口即有。主持修葺小董村寨垣,用时十年修故如新。年逾八旬,犹健步善饭聪强如故。有子4人,女2人。在民国期间,把子孙们培养出11个大学生,十几个中等专业学校的学子。

       彭施鲁(1916年~2009年,又名王卯,本名王国良,曾用名王鹏华,化名彭施鲁),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1935年参加东北抗日联军,1936年入党。1945年8月,任苏军佳木斯卫戍区司令部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彭施鲁之妻已故,有三儿两女。

       在弟兄四人中,彭施鲁排行老大。老二王国贞,系北京机械学院教授、科研处处长。老三王国英,现年97岁,为抗美援朝老兵,上过军校,当过教师。老四王国斌,财会学校毕业,任某黄金勘探队会计,定居佳木斯,年近9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