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媒体报道 /

【焦作晚报】【姓氏文化】武陟县小董乡谢氏源流述考

2024-11-23


2024年11月22日焦作晚报“德孝之乡小董专刊”第33期

69f78f668e031ea80c2854176c14dda

【姓氏文化】......武陟县小董乡谢氏源流述考

 □王保友

ce575f46a532d95567b56a859dc1f31

    武陟县小董乡“宝树堂”之谢姓,分布于北王村、贾村、小董等村庄,其中北王村谢姓3500余人、贾村谢姓3427余人、小董村谢姓300余人。

谢氏姓源

    谢姓主要源自任姓和姜姓,任姓谢氏已近乎湮灭,姜姓谢氏尊奉炎帝(姜姓)第63世申伯为得姓始祖。陈郡阳夏(现河南太康)谢家堂是谢氏宗族的郡望发迹地。

本族氏源

    《清道光十一年碑序》示:“北王村谢氏,巨族也,系江南苗裔。明洪武年,处士振山公始迁于此……贻谋百世者公阡在伊村北,嘉靖二十六年有创立碑载……且知今日支分五门,其初实一人所出。”民国十九年《北王谢氏宗谱自序》及《明故光禄寺大官署丞河内丹泉墓志铭》记载:“尊元末大明路总管府判唐臣公为始祖……旧说我谢氏来自浙江钱塘,分为四支,长居怀庆,次居清化,次居北王、贾村两处,次居孟津沇河……唐臣公理所当然地为我河内谢氏共同尊为的始祖。”《北王村谢氏渊源初考》称:“北王谢氏始祖兴公明洪武年始迁于此,经历六百余年,繁衍二十四代人。”

宗祠楹联

    “望是楼无忘淝水家声,来此地须念叠山世德”的楹联,源自明朝嘉靖二十六(1548)年北王村始迁祖兴公的墓志牌楼。北王村谢氏宗祠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占地500平方米,宗祠前有门楼,门楼楹联为“淝水骏业昭日月,东山鸿庥贯云天”,上房大殿五脊六兽,飞檐挑角,雕梁画栋,巧夺天工。殿正中供奉先祖牌位,墙壁悬挂30多张高山流水式挂谱。

宗祠堂号

    晋朝孝武帝驾临谢安(东晋孝武帝时之宰相)官邸,见其庭园中一株雄伟大树青翠茂盛,遂言“此乃谢家之宝树”。谢氏遂以“宝树”为堂号。唐代文人王勃撰《滕王阁序》,文中有“非谢家之宝树”之句。

宗族辈字

    《谢氏宗谱新定派字》示:“中时成联芳,绍复焕其章,汝克昭明德,慎守维纲常,雍熙延祖宪,启迪寿炽昌,国家资屏翰,勋名耀钱光,宝树兴华夏,东山起龙乡,仁义礼智信,万代庆安康。”2012年,《北王谢氏宗祠的续谱排世说明》称,以谢缵世次为基点统一定世。确定北王村与贾村原来共有的“汝”字辈为缵公55世,推出北王世次。北王谢氏自“晋”字以下开始,贾村从“谋”字以下开始,启用通定新派字。

    元末明初至今谢氏世系图示,始祖唐臣,有2世子规(居怀庆)、矩(居清化)、方、圆(居孟津)。方有3世子興(字振山,北王村始迁祖)、旺(居贾村),興有子5人。4世和5世失考,6世至9世传承明晰。

    长门世系,9世四公已传至25世。二门世系,11世朝锡已传至22世。三门头支9世汝德已传至17世。三门二支10世金芳已传至24世。三门三支10世金带已传至24世。三门四支10世金竹已传至22世。三门五支11世三就已传至23世。三门六支11世文翠已传至21世。三门七支8世应节已传至24世。四门头支8世君宦已传至22世。四门二支13世良贵、良爵,14世已传至25世。四门三支10世金枝已传至20世。四门四支14世怀智已传至24世。五门小董村9世汝红,10世金戒、金题、金斗、金禄已传至23世。

宗族名人

    “豁鼻老三”谢汝恩,明末清初人,武艺精湛,臂力无穷。闯王李自成的军师宋献策有意纳其为将,引荐于闯王,谢终以守孝三年而拒之。忽雷太极一代宗师谢功绩,民国初年于南京擂台击毙英国大力士,得袁世凯亲赠黄马褂、金元宝等,并教袁子袁克定拳术。太岳军区太行第四军分区某部连长谢辅君,1944年牺牲于武陟县小高村。离休干部谢芝峨,1947年入党,历任武陟县多个公社党委副书记及轻工业局局长等职。为解放事业立下不朽功勋的谢之谏,曾任人民银行内蒙古桃林枝支行行长。谢世平,系焦作大学艺术学院书法研究室主任。谢克非,任中华谢氏联谊总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谢小毛,书法家、书画篆刻家,天津美院国画系特聘教授,著有《谢小毛书画篆刻》《谢小毛篆刻作品集》《中国当代名家画集·谢小毛卷》等。

上图 北王村牌坊  (张明伟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