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06
2024年12月06日焦作晚报“德孝之乡小董专刊”第34期
北归善村陈氏正骨非遗述考
□ 王保友
武陟县小董乡入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董永传说”以及董永与七仙女的爱情故事广为流传。相传七仙女将许多为人间解危救难的草药单方、善方,传于董永。始于清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的小董乡北归善村陈氏祖传正骨的陈氏接骨、正骨膏方,就是其中之一。
陈氏正骨朔源
被誉为“百年御用古方、八代匠心传承”的中医骨科陈氏正骨,自清代起即于京城行医,多为太医院御医。相传,第三代传承人陈振泰,经怀庆府官员推荐,入宫为清乾隆皇帝治愈脚踝扭伤骨折后,获授“德高医精”御匾。清光绪十三年,第五代传承人陈凤儒,获太医院授匾“德药可风”。及至当代,陈家仍保存有清代获授的太医匾额,流传至今的医书、药柜、药厨、药罐、碓臼、碾槽、瓷罐、药匙、送药提篮以及近代医治的国内外著名人士的方药医案、通讯录。
陈氏正骨膏方,经历代传承人传承应用后,用方、用药,更为讲究,纳入药典,且屡验屡效,在豫西北的怀庆府一带,颇负盛名。
陈氏正骨历代传承人
第一代传承人“正骨妙手”张世昌(生于1723年),第二代传承人陈金府(生于1770年),第三代传承人陈振泰(生于1813年),第四代传承人陈全来(生于1856年),第五代传承人陈凤儒(生于1892年),第六代传承人陈琦(生于1924年),第七代传承陈立缤(生于1955年),第八代传承人陈静、陈远方、陈争光。
陈氏正骨膏方
但凡跌打损伤、骨折、骨碎者,先予活血散瘀、消肿止疼,清瘀血,恢复软组织,正骨位,继而辅以汤饮药物,无须手术,月余即可痊愈,不留后遗症。
正骨膏由龙血竭、麝香、红花、骨碎补、三七、川芎、乳香、没药、三棱、莪术、生川鸟、生草乌、姜活、独活、怀牛膝、当归、续断、自然铜等,配制熬炼而成。根据伤情、体征、脉象,以君臣配伍,适量加减,用于伤残部位的祛瘀血,消肿止痛,恢复软组织功能。
补骨丸为内服药,以伤者体征、脉象下药,蜜炼为丸。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气伤痛,形伤肿,气无形故病痛,血有形则病肿,气为血帅,血为气母,不通则痛,通则不痛。依据此医理辨证施治、配伍而成的膏方,功在促进骨折中、后期的骨伤愈合、骨痴生长,手术后骨不接、骨不连的骨伤者,疗效更属上乘。
另外,兼具外用药酒辅助治疗。30多味中药入白酒浸泡一月,外敷伤处,旨在舒筋、通络、活血、祛风、消肿、止痛。
医德医风
北归善村陈氏正骨历来强调医德与医术并重,医德高于医术,秉承“医者多吃苦,伤残者少受罪”的“行医”祖训。
现年69岁的第七代传承人陈立缤称:“继承和弘扬、发展祖国传统医学,是陈氏正骨后裔肩负的使命,以非手术、非介入治疗骨折、骨病,依然是我们坚守的初心。古代,中医之所以叫行医,就是不坐堂,不坐等客户上门,而是提供上门服务。我们至今也坚持上门送医诊治,尽量不劳驾伤者劳顿往返,以避免错骨移位,不利于骨质生长愈合。”
非遗保护
2010年6月,陈氏正骨膏入选焦作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12月,陈氏正骨入选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医正骨疗法)。2021年12月,第七代传承人陈立缤,被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授予“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正骨疗法(陈氏正骨)代表性传承人”。
左上图 陈立缤。 李鸿嘉 摄
下一篇: 【焦作晚报】【小董故事】 中医妙手转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