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19
一、工作简况
(一)工作背景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 001.1~ 001.9)的痛经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1994年6月28日发布的行业标准,并于1995年1月1日正式实施。该标准自发布以来, 已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和科研工作,有效提升了中医药行业的标准化水平,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推动学科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该标准发布至今已30年,部分技术内容缺乏科学研究方法和证据支撑,对当前中医疾病诊断、疾病疗效评价和证候疗效评价的指导不足,难以支撑新时期下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需求。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痛经(修订)》项目于2017年5月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政策法规及监督司立项。按照《中医病证诊断与疗效评价规范制修订通则》(简称通则)要求,组建项目工作组。工作组按照通则要求,开展了文献研究、三轮专家问卷调查、项目组研讨会、标准起草、专家函审征求意见等工作。此次修订工作最大程度上保证了该标准的科学性、先进性及应用性,以期为中医药开展诊治原发性痛经的临床及研究工作建立标准化体系。
(二)关键进展
痛经标准修订工作于2017年启动,2024年8月正式完成标准文本起草和征求意见工作。本文件修订期间,按照通则要求,组建了痛经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修订)项目工作组,工作组成员经过标准制定流程及方法的培训后,通过文献检索、文本挖掘、证据评价、德尔菲法问卷调查并召开共识会议形成《中医妇科病证诊断与疗效评价规范 痛经》的草稿和编制说明。随后征求专家意见,并对意见归纳总结,讨论后决定是否采纳并提出理由,形成专家意见汇总表。在此基础上再次修改《中医妇科病证诊断与疗效评价规范 痛经》,最终形成标准终稿。本文件制定过程中关键进展的时间节点如下:
2017年5月启动,项目工作组填写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痛经(修订)》项目任务书,上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政策法规与监督司获得批准立项。
2024年7月完成标准草案,工作组通过文献检索、文本挖掘、证据评价及三轮德尔菲法问卷调查形成标准草稿。
2024年7月至2024年8月,召开2次专家会议讨论,并形成征求意见稿。
(三)起草单位
本文件的起草单位:
(四)主要起草人
本文件的主要起草人:
二、标准制定原则
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原则如下:
(一)适用性
本修订标准研制的目的主要适用于中医临床医疗质量评定,中医科研、教学、出版及学术交流亦可参照适用。本次标准修订主要着眼于:对原标准内容的进一步的优化、丰富和改进;为中医临床医疗行为规范化推进、科研水平提高和进步、中药服务质量提升提供支持。
在修订标准过程中,不仅查找了相关的国内外诊疗指南及标准、现代大量的中医与中西医结合临床期刊论文、学术著作与教材等,将相关论述经文献综述形成的参评因子组成调查问卷,问卷调查了分布于全国各地区的中医妇科、中西医结合妇科临床医师为主的专家,集中他们的意见,再经过项目组研讨会和行业专家广泛征求意见及论证,使本修订标准从研制过程到结果保证了适用性和可操作性。
(二)科学性
科学性是修订诊断疗效标准的前提,也是保障修订标准质量的基础。在编制过程中,严格遵循科学性原则。
本团队广泛查阅了国际的方法,根据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文献研究法”“专家问卷调查法(Delphi法)”“专家会议法”三法合一的研究方法,保证了《中医妇科病证诊断与疗效评价规范 痛经》的科学性。
项目组根据《中医病证诊断与疗效评价规范制修订通则》的要求进行文献检索,按照确定关键词、选择数据库、制定检索策略并实施检索、筛选文献的步骤进行。对于文献质量,从数据和资料的完整性、方法学报告规范性、研究和统计设计质量、样本大小、结局指标的科学准确等方面进行评价。
专家问卷调查采用国际广泛应用的Delphi法为基础加以改良,结合中医药行业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具有代表性权威性的调查专家遴选办法、各轮问卷的形成方法、答卷数据处理的统计分析方法,使之成为有效凝聚专家共识的方法。
项目组通过小范围研讨会议的形式对项目工作组进行的文献研究、专家问卷调查结果中存有争议、有待讨论、商榷的内容进行反复讨论,最终形成本标准的草稿,并将草稿通过信函形式征求专家学者意见,专家意见汇总后形成意见汇总表,根据专家意见及反馈,形成标准初稿。开展共识会议,对标准初稿进行专家指导论证,并根据专家指导组意见对初稿进行修改完善;召开行业专家论证会,项目工作组修改后形成标准征求意见稿。
(三)协调性
本标准修订过程中,均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政策法规与监督司、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修订专家总指导组及妇科专家指导组的要求,主要遵照《中医病证诊断与疗效评价规范制修订通则》以及已经颁布的国际比较公认的各项相关标准所采用的技术方法进行,包括文献检索、挖掘和评价方法、专家问卷调查方法、循证证据形成方法、征求意见方法等方面。保证了本标准在方法学上,包括技术方法及形成的指南体例格式、名词术语、语言文字等符合规范性要求,与现行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以及规范性法律文件相协调。
三、主要内容
(一)总体结构
共设7章、3个附录,规定了中医妇科痛经的疾病诊断、证候分类、证候诊断以及疗效评价标准,确定本标准的适用范围、标准化对象和使用者,为中医药开展诊治原发性痛经的临床及研究工作提供了标准化体系。
(二)各部分内容
第1章明确了本文件的内容、适用范围和适用对象。
第2章列出了本文件主要引用的标准规范文件。
第3章列出了本文件中涉及的术语和定义。
第4章规定了中医疾病名(代码)。
第5章规定了痛经的疾病诊断及鉴别诊断。
第6章规定了痛经的证候分类及诊断。
第7章规定了痛经的疗效评价。
附录A是资料性附录,给出了本文件与ZY/T 001.3—94《中医妇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的痛经标准的技术要素差异。
附录B是资料性附录,给出了本文件核心技术要素来源及依据。
四、主要工作过程
(一)立项阶段
2017年5月至2017年6月,组建项目工作组并获得批准立项。主要工作内容如下:
2017年5月底按照通则的要求,组建了痛经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修订)项目工作组。2017年6月20日工作组全体成员参加在北京召开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修订专家研讨会,接受了此次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修订项目的各阶段实施技术方案培训。2017年6月底项目工作组填写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痛经(修订)》项目任务书,上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政策法规与监督司获得批准立项。
(二)起草阶段
2017年7月至2024年7月,通过文献检索、Delphi法专家问卷调查及专家共识会议形成《中医妇科病证诊断与疗效评价规范 痛经》草稿和编制说明。主要工作内容如下:
自2017年7月起组织项目组成员进行4次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标准制定流程及方法、文献检索、证据评价等相关知识。2017年11月工作组完成了文献检索和文本挖掘,期间共进行两次项目组组内会议,提出问题、讨论并解决问题。2017年12月至2018年3月制定调查问卷,完成两轮Delphi法专家问卷调查,将专家共识度≥75%的条目纳入标准内容。期间共进行项目组组内会议三次,就问卷条目设计、问卷回收数据分析等问题展开讨论,形成了文献研究总结、调查问卷分析总结、专家意见总结、《中医妇科病证诊断与疗效评价规范 痛经》的草稿和编制说明。2024年6月至7月,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要求在该标准发布前补充2017年12月至今的文献并更新证据评价,在此基础上进行第三轮专家调查问卷,并按照最新结果对草稿内容进行修改。2024年7月23日,项目组召开专家共识会议,与会专家涉及全国著名中医妇科、中西医结合妇科、文献研究、标准化、中医管理等不同领域的20位专家。本次会议中,共15条核心技术要素均达成共识。项目工作组在共识会议后会认真整理各位专家意见,进一补完善标准草案内容。
(三)征求意见并形成报批稿
2018年6月14日至6月26日,项目工作组将修订后的草稿以信函的方式发送给涉及全国著名中医妇科、中西医结合妇科、文献研究、标准化、中医管理等不同领域的20位专家,征求专家意见,并对意见归纳总结,讨论后决定是否采纳并提出理由,形成专家意见汇总表。在此基础上再次修改《中医妇科病证诊断与疗效评价规范 痛经》草稿。
2018年6月22日项目组成员参加于宁波召开的会议。参会人员有中医药管理部门、项目承担单位成员。针对初稿及编制说明,专家从标准制修订过程中呈现的技术问题、语言描述的精确性等若干方面提出了意见和建议。会议结束后,项目组根据专家指导组意见,再次修改完善初稿,形成标准征求意见稿。
2018年7月14日项目组在雄安新区召开了行业专家论证会。参加会议的包括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妇科专家。针对《中医妇科病证诊断与疗效评价规范 痛经》初稿及编制说明进行论证并提出修改意见,一致认为:该标准采用的循证性技术方法和研究手段先进,修订过程认真、严谨,咨询论证专家选择领域全面、合理、恰当,保证了该标准的科学规范及较强的适用性。建议将痛经定义中的“精血素亏”改为“素体亏虚”,后者更好的概括因虚致痛的病机;将“寒湿凝滞证”改为“寒凝血瘀证”;将5.2中的“若伴见带下量多色白,苔白腻,则为寒湿凝滞证(B02.03.02.02.01)”删除;因湿证在本病中主要为兼夹证,兼夹证不宜写进标准中。根据专家论证会以上建议,再次完善初稿。
五、与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及相关标准的关系
本文件与现行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没有冲突。
本文件修订了ZY/T 001.3—94《中医妇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的痛经。
本文件与ZY/T 10-2024《中医病证诊断与疗效评价规范制修订通则》协调。
在与规范性法律文件的协调性方面,本文件与《中医药标准管理办法》(国中医药法监发〔2023〕9号)、《行业标准管理办法》(总局2023年86号令)相协调。
在与现行标准的协调性方面,本文件与GB/T 15657《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GB/T 16751.1《中医临床诊疗术语 第1部分:疾病》、GB/T 16751.2《中医临床诊疗术语 第2部分:证候》相协调。
六、采用国际国外标准的情况
无。
七、重大分歧意见的处理经过和依据
无。
八、贯彻标准的要求和措施建议
本项目研究形成的《中医妇科病证诊断与疗效评价规范 痛经》经审查批准发布后,需要采用多种渠道宣传、贯彻、实施。
1.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统一组织行业内的推广和贯彻实施工作。
2.举办标准应用推广培训班、继续教育学习班,培训中医妇科专业人员,促进标准的宣传、推广和应用。
3.利用中华中医药学会妇科分会、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妇科专业委员会这两个学术平台,在其所开展的各种国内、国际学术活动中加以介绍。
4.在学术杂志上发表标准及相关的学术论文,宣传、推广,并吸收进一步完善的意见。
九、废止现行有关标准的建议
本指南是《中医病证诊断治疗标准•痛经》1994版的修订版,反映了近年来中医妇科原发性痛经的最新临床研究进展及专家共识,以比前版更为科学、规范、严格、实用的要求形成了新版循证性原发性痛经中医病证诊断治疗标准。自本标准经审查批准发布后,建议将原《中医病证诊断治疗标准•痛经》1994版废止。
十、其他应当说明的事项
无。
文章来源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