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医疗资讯 /

2024年关于建立定点医药机构相关人员医保支付资格管理制度的指导意见

2024-11-12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医保局、卫生健康 委、药监局: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华人民共和 国医师法》、《医疗保障基金使用监督管理条例》(国令第735号, 以下简称《条例》)、《医疗机构医疗保障定点管理暂行办法》 (国家医疗保障局令第2号,以下简称“2号令”)、《零售药店医疗保障定点管理暂行办法》(国家医疗保障局令第3号,以下简 称“3号令”)等法律法规要求,现就建立定点医药机构相关人 员医保支付资格管理制度提出如下意见。

  一、明确管理对象

  管理对象为定点医药机构涉及医疗保障基金使用的相关人 员,主要包括两类: 一是定点医疗机构为参保人提供使用基金结 算的医疗类、药学类、护理类、技术类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以 及定点医疗机构负责医疗费用和医保结算审核的相关工作人员; 二是定点零售药店为参保人提供使用基金结算的医药服务的主要 负责人(即药品经营许可证上的主要负责人)。相关人员按照其 执业(就业)的定点医药机构与医疗保障经办机构签订的服务协 议,即获得医保支付资格(不涉及行政许可准入和事前备案), 为参保人提供医药服务,并纳入医保监管范围。相关人员应当按 照医疗保障服务协议约定,作出并履行服务承诺。服务承诺应包 括遵守法律法规和服务协议使用医保基金,承诺为参保人提供合 理、必要的医药服务,安全、高效、合规使用医保基金,严守诚 信原则,不参与欺诈骗保等内容。

  二、压实管理责任

  国家医疗保障局指导和推动各级医疗保障部门开展相关人员 医保支付资格管理工作,开发建设相关人员医保支付资格管理模 块,完善智能审核和监控规则,明确相关管理要求,健全工作标 准和信息化管理工具。 

  各省级、地市、县级医疗保障行政部门负责统筹推进并规范 本行政区域相关人员医保支付资格管理工作,加强对医疗保障经 办机构落实支付资格管理工作的监督检查。各省级医疗保障部门 应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制定实施细则,进一步细化记分依据、记分 细则、暂停期限、修复机制等,在压实定点医疗机构责任基础 上,分步骤稳妥实施,三年内逐步将相关责任人员纳入记分管 理,确保平稳落地。探索将相关人员医保支付资格管理纳入医疗 保障信用管理体系。各省级医疗保障行政部门应将本省实施细则 和年度记分、暂停、终止情况报国家医保局备案。

  各级医疗保障经办机构负责定点医药机构医保支付资格 管理具体实施工作,加强医保基金审核结算管理。对违法或 违反服务协议的定点医药机构的相关责任人员,在对定点医 药机构作出行政处罚或协议处理的基础上,由作出处理的部 门认定相关责任人员的责任(即作出行政处罚后由行政部门 认定相关责任人员的责任,作出协议处理后由经办机构认定 相关责任人员的责任),根据行为性质和负有责任程度等对相 关责任人员进行记分,当记分达到一定分值,暂停或终止相 关责任人员医保支付资格和费用结算。

  各级卫生健康主管部门履行行业主管责任,加强对医疗 机构、医务人员及医疗服务行为的监督指导,依法对医保部 门移送的定点医疗机构相关人员的记分和处理情况进行后续 处理。  

  各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落实属地监管责任,加强对本行政区 域内定点零售药店药品销售行为的监督检查,依法对医保部门移 送的定点零售药店主要负责人记分与处理情况涉及违反《中华人 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的行为进行调查处理。

  定点医药机构要压实主体责任,建立定点医药机构内部管理 制度,落实对涉及医疗保障基金使用相关人员的管理要求,开展 医疗保障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培训,组织相关人员通过签署承 诺书等形式作出服务承诺,确保相关人员知晓并遵守服务承诺, 并督促指导相关人员遵守法律法规和服务协议。鼓励定点医药机 构将相关人员医保支付资格管理与年度考核、内部通报等激励约 束管理制度挂钩。

  三、完善管理流程

  各级医疗保障经办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协议管理、登记备案、 服务承诺、记分管理、登记备案状态维护、医保结算等医保支付 资格管理流程,加强基金审核结算全流程管理。

  定点医药机构在全国医疗保障信息业务编码标准数据库 动态维护窗口维护本机构相关人员信息,进行登记备案(附 件1),取得国家医保相关人员代码(通过“贯标”已完成), 新增相关人员或登记备案信息发生变化的应当及时维护更新, 形成“一医一档”,并向医务人员开放登记备案状态、记分等 情况查询。由登记备案状态正常的相关人员为参保人提供医 药服务,其执业(就业)的定点医药机构按规定申报医保费用;登记备案状态异常的相关人员为参保人提供的医药服务, 医保费用不予结算。定点医药机构应对相关人员进行有效标 识,在 一 定范围内公开,既起到警示其他医务人员的作用, 又确保参保人及其家属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充分知晓,避免引 发医患矛盾,影响正常医疗秩序。

  医疗保障经办机构对相关人员违反服务协议、违背服务承诺 的行为,可参照记分标准对相关责任人员记分(附件2),及时将 记分情况通报相关责任人员所在定点医药机构(含多点执业、就 业的定点医药机构)。当年度内记分累计达到一定分值后,按照 服务协议约定,暂停或终止相关责任人员支付资格和医保费用结 算,对负责医疗费用和医保结算审核的相关工作人员暂停或终止 其从事医疗费用和医保结算审核工作,并按照医疗机构相关规定 给予相应处理。定点医药机构、医疗保障经办机构应当及时对已 记分和暂停、终止医保支付资格的相关责任人员开展谈话、提 醒,组织政策法规和医保知识学习,定期组织专家审议相关责任 人员的整改措施,对积极改正、主动参与本机构医保管理工作的 相关人员可以采取减免记分、缩减暂停或终止期限等修复措施。

  四、畅通异议申诉渠道

  各级医疗保障部门应当畅通异议申诉渠道,受理定点医药机 构及其相关人员对记分结果、登记备案状态动态维护异议提出的陈 述、申辩,明确答复、修正时限,依法维护相关责任人员合法权益。应当建立健全争议处理机制,对存在争议的专业问题,应交由第三方专业机构或专家组进行评估鉴定,确保公平公正合理。

  五、加强监督管理措施

  各级医疗保障经办机构应当将定点医药机构相关人员医保支 付资格管理情况纳入服务协议管理、年度考核范围及医药机构诚 信管理体系,对一个自然年度内登记备案状态为暂停或终止的人 次超过一定比例的定点医药机构,视情况采取相应惩处措施。及 时向本级医疗保障行政监管部门报送定点医药机构相关人员的记 分与处理情况。

  各级医疗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将相关人员医保支付资格纳入监 管,加强对医疗保障经办机构的监督管理,规范指导经办机构做 好定点医药机构医保支付资格管理工作。及时将定点医疗机构、 定点零售药店涉及医疗保障基金使用的相关人员的记分与处理情 况通报同级卫生健康主管部门、药品监管部门。药品监管部门定 期将查处的零售药店违法行为通报同级医疗保障行政部门,医保 经办机构依据规定采取有效措施规范相关零售药店医保支付资格 管理。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相关人员医保支付资格管理工作,动员行 业协会组织等力量广泛参与,群策群力,发挥各自优势,促进形 成社会共治格局。

  各级医疗保障部门要加强组织保障,做好政策宣传解读和舆 论引导工作,确保稳妥推进。2024年以政策宣传、培训等准备工作为主,2025年正式实施。已开展支付资格管理的地区,要按照本意见完善政策,2年内过渡到本意见的框架内。

        文章来源国家医疗保障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