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12
看病就医,作为群众关切的头等大事,我国多部门正聚焦群众就医的难点与堵点,积极推进医保与医疗服务的优化改革。一系列创新举措显著提升了就医便捷性,为患者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
一、医保码引领,就医步入“码时代”
以往,患者在不同医疗机构间辗转时,常需重复办理就诊卡、病历本,这一“卡片包袱”让患者颇为头疼。如今,随着“电子医保卡”(即“医保码”)的推广,这一难题迎刃而解。作为全国医保线上业务的唯一身份凭证,医保码已覆盖超10亿参保人,正推动医保服务快速迈入“码时代”。
医保码不仅简化了传统医保办理流程,更在数据处理与实时响应上实现了飞跃。以普通参保人为例,通过微信公众号预约挂号,结算时使用医保码完成线上支付,平均可节省43分钟。同时,医保码的应用还催生了“刷脸就医”“无感支付”等创新场景,进一步提升了就医效率。
在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参保人可通过医保码办理线上签约,享受银行授信、免除住院押金等便利,实现“先看病,后付费,一次性结算”,有效缩短了就医时长,优化了就医体验。
二、打通医保数据,商保实现“一站式结算”
2020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构建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目标。在此背景下,推进“医保+商保”一站式结算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国家医保局已建成全国医疗保障信息平台,覆盖广泛,为医保大数据的研发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持。得益于此,多地惠民保已实现一站式结算功能。如浙江嘉兴的“嘉兴大病无忧2025”,参保人在医保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时,符合条件的费用可与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同步实现一站式结算,大大简化了理赔流程,提升了群众投保热情。
尽管当前大多数惠民保针对省内或本市就医患者提供一站式结算服务,但异地就医患者的理赔问题仍待解决。未来,随着医保数据的进一步打通,商保一站式结算有望惠及更多患者。
三、异地就医备案“指尖办”,结算更便捷
过去,异地就医备案流程繁琐,患者常需“东奔西跑”准备材料。如今,随着“国家医保局”微信公众号和“国家医保服务平台”APP的普及,异地就医备案已实现“指尖办”。参保人只需按照提示进行备案,三分钟即可搞定,且备案长期有效,无需就医一次备案一次。
在费用结算方面,全国所有医保统筹地区均能提供多种门诊慢特病相关治疗费用的跨省医保直接结算服务。同时,住院和普通门诊费用在备案后也可进行直接持卡或码结算。这一变革不仅标志着我国医保服务迈入数字化便民新阶段,更切实解决了群众异地就医的“急难愁盼”。
四、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医保影像云助力共享
检查结果不能互认,曾让许多患者苦恼不已。为改变这一现状,国家卫健委联合多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的指导意见》,明确到2030年基本实现常见检查检验结果跨区域、跨医疗机构共享互认。
为实现这一目标,国家医保局大力推行医保影像云共享,要求各省份影像管理机构系统上传影像目录数据至国家医保影像数据云共享中心。同时,将数字影像处理、上传与云存储纳入放射检查价格构成,鼓励医疗机构上传检查检验结果。这一举措让患者告别了“扛着片子跑医院”的困扰。
五、全面取消门诊预交金,住院预交金降至合理水平
自2025年3月起,全国所有公立医疗机构将取消门诊预交金,并将医保患者住院预交金额度降至同病种个人自付的平均水平。这一政策让患者告别了“先交费再就诊”的模式,降低了就医门槛。
对于住院预交金而言,此次规范也将其降至合理水平。根据住院患者疾病诊断、治疗方式等因素,参考同病种前3年度实际发生的次均住院费用和个人自付费用,合理确定住院预交金额度。这一举措有效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展望未来,国家医保局将持续推动政策衔接更紧密、服务覆盖更广泛、技术赋能更精准。随着医保码普及、商保一站式结算、异地就医指尖办、检查结果全国互认等政策的叠加发力,群众看病就医的便捷性、可及性已迈入全新阶段。
内容来源《中国医疗保险》杂志社
下一篇: 创新药定价及相关机制如何得到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