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13
为深化医疗保障体系改革,促进三医协同发展与治理,国家医保局于今年1月9日发布《关于推进基本医保基金即时结算改革的通知》(医保办发〔2025〕1号),旨在健全与“1+3+N”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相匹配的医保科学结算体系,优化医保基金支付方式及结算政策。
一、改革目标明确,全国推进即时结算
国家医保局明确提出,到2025年,全国80%左右的统筹地区将基本实现医保基金即时结算;到2026年,这一比例将覆盖全国所有统筹地区。为实现这一目标,将依托全国统一的医保信息平台,在确保医保基金预付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定点医药机构的需求与能力,推动即时结算工作的普及与深化。
二、多措并举,优化结算流程
传统与创新结合:国家医保局要求各地优化传统结算方式,同时创新结算模式,将结算流程从原来的不超过30个工作日缩短至20个工作日,显著提高结算效率。
基金预付与即时结算并行:通过基金预付增加医药机构现金总量,同时利用即时结算加快医药机构现金流速,形成资金流转的良性循环。
试点先行,全面推进:首批确定17个省份的76个统筹地区作为试点,自2025年1月至5月启动实施。其他省份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试点,并于2025年7月至12月全面推开。到2026年底,全国将全面实现医保基金即时结算。
三、改革成效初显,多地积极实践
截至2月底,全国已有103个统筹地区开展即时结算,占总数的26%,覆盖定点医疗机构4.37万家和定点药店6.76万家,即时结算拨付金额达到387.31亿元。安徽、山东、广东、河南、青海等省份率先出台省级即时结算文件,推动改革落地。其中,安徽作为全国首个印发文件并全面启动改革的省份,已开通即时结算医疗机构569家,结算20.23万人次,拨付医保基金4.72亿元。
四、政策协同,确保基金安全高效运行
在政策协同方面,基金预付和即时结算相互赋能。截至2月底,29个省份已建立预付金制度,17个省份预付基本医保基金484亿元。同时,79个统筹地区通过缩短月结算时长、提高拨付频次等方式进一步优化结算流程。河南郑州、福建厦门等地更是探索出“当日申报、当日拨付”的高效结算模式。
此外,61个统筹地区还选择扩大即时结算范围,将大病保险基金或医疗救助基金纳入其中。在确保基金安全方面,各地通过设置拨付比例、强化医疗费用审核、主动沟通交流等方式,确保基金运行平稳高效。
五、实施效果显著,助力医疗机构可持续发展
即时结算改革的实施有效增加了医疗机构的现金流,缓解了垫资压力,为医院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还推动了定点医疗机构加快对医药企业回款,促进了医药行业整体资金周转效率的提升。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等多家医疗机构反映,改革后资金压力得到极大缓解,核心竞争力和医疗服务水平显著提升。
内容来源国家医保局、北京日报、《中国医疗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