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肿瘤无创绿色疗法 / 光动力与声动力 /

光动力治疗肿瘤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2024-07-13


    在历史上首次人体光敏反应实验中,令人敬佩的是,研究者和实验对象是同一人。1912年,Meyer-Betz医生自行注射了200mg血卟啉,并将前臂暴露在阳光下。结果,光照区域的皮肤出现了疼痛、肿胀和溃疡。并且在数天后进行野外锻炼时,阳光照射仍导致了暴露在外的面部、手部皮肤的肿胀和灼伤,不同于一般太阳光灼伤的快速恢复,以上症状持续了数月之久。

  关于卟啉定位于恶性肿瘤的首次报道来自于法国医生Albert Policard。1924年,他用Woods灯对注射了血卟啉的实验大鼠肿瘤进行照射,在瘤体上观察到血卟啉特征性的红色荧光,而且瘤体上的荧光要明显强于周围组织,对这一现象最有可能的解释是由于卟啉富集于肿瘤所致。


5


  1942年,Auler和Banzer给肿瘤患者皮下和肌肉注射血卟啉后用紫外线照射后观察到原发肿瘤、转移瘤、转移淋巴结都出现了红色荧光,而用阳光照射可引发对肿瘤的杀伤,这是首次针对光敏作用对肿瘤杀伤作用的报道。

  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多的卟啉内化合物被发现和提纯,包括粪卟啉、原卟啉、尿卟啉和血卟啉锌等。为了进一步研究卟啉化合物对肿瘤定位特性以及其在肿瘤诊疗中的作用,Figge和Weiland在1948年用多种卟啉化合物作了动物对照实验。他们对240只已移植肿瘤的实验组小鼠和50只没有肿瘤的对照组小鼠注射了一系列卟啉。实验观察到在实验组小鼠中,不同的卟啉均可富集于各种类型的肿瘤中,在注射卟啉后的24~48小时内可观察到特征性荧光,并可持续10~14天;而在对照组小鼠的对应部位中却没有观察到上述现象。

  1951年,Manganniello观察到一些非肿瘤组织,如网膜、胎儿和胎盘、淋巴结、愈合中的伤口也会富集卟啉。他还对3例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进行了血卟啉荧光定位作用的研究,但结果均为阴性。这次失败被归因于给予患者的光敏剂总剂量太小(30~120mg)。由此也提出了光敏剂的剂量效应的问题。

  1955年,Rassmussan-Taxdal对多名拟行良性肿瘤或恶性肿瘤切除的患者进行了血卟啉荧光定位试验。他选用了较大剂量(500~1000mg)的血卟啉在术前通过静脉注射的方式给药。结果,在恶性肿瘤中结肠腺癌、直肠腺癌、乳腺癌、阴茎鳞癌、舌鳞癌观察到特定的红色荧光,前列腺癌没有观察到荧光。3例良性肿瘤中只有在嗅叶沟脑膜瘤观察到荧光,而乳腺纤维瘤和颈髓室管膜瘤没能观察到。实验中肿瘤的荧光强度与血卟啉的用量成正比,如使用较高的血卟啉剂量还可分别透过皮肤、肠壁直接检测出乳腺癌或结肠癌。他们由此认为卟啉富集于肿瘤的特性有助于肿瘤的诊断并在确定手术切除范围方面有一定的应用前景。